心梗患者中,六成抑郁!醫生:對付心血管疾病,要身心同治
梁東輝教授介紹,也就是所謂的“心身同治”,包括:開設心腦血管病專病門診,按照病種建立患者檔案,選擇“心身同治”優化治療方案,督促患者規范合理用藥;指導其糾正不良的生活方式(包括不良飲食習慣、缺乏運動、吸煙、缺少睡眠和緩解壓力等);積極控制危險因素(包括控制血壓、血脂、血糖、肥胖等);針對有精神問題的患者,進行疏導和各種行為干預;定期在院內或科內開展心腦血管健康教育講座,傳播心腦血管健康知識,普及中醫養生保健常識;把中醫“治未病”思想以及“七情調攝養生法”、“食療藥膳養生法”貫穿到患者的日常生活中等等。(通訊員:伍曉丹)
女人一般多少歲進入更年期?有這4個癥狀,就代表已進入
2、調養保持良好的心態,這些對保養身體、延緩衰老有一定幫助。3、飲食調養飲食上適量補充一些含有天然雌激素、膠原蛋白等的食物。4、中老年女性若出現了骨關節痛、失眠、疲乏、頭痛、易激動、眩暈、感覺異常、抑郁、心悸、潮熱出汗、性欲下降、尿急、尿痛或尿失禁、皮膚蟻行感等更年期綜合征常見癥狀,應予以重視,及時就醫治療。
艾滋病近在眼前,你真的了解什么是艾滋病嗎?
指艾滋病病毒進入人體的血液中,到產生足夠量的能用檢測方法查出艾滋病病毒抗體之間的這段時期,一般是兩周到三個月,平均在六周左右。在這個時期,感染者同樣具有傳染性。艾滋病的預防知識,大家都要了解,但是也不用太過恐懼,做好預防,相信科學的檢查。
如何治療偏執性精神障礙
對有敵意、攻擊、自殺隱患的病人有必要進行適當的監管和住院治療。抗精神病藥物可改善偏執性障礙的癥狀并防止惡化或復發。伴有焦慮和抑郁的病人可予抗焦慮和抗抑郁藥物。對服藥依從性很差的病人,長效抗精神病藥不失為一種較好的選擇。精神病藥物的劑量和療程可參照精神分裂癥的治療常規。干預常配合藥物進行,有效的干預有助于良好醫患關系的建立,提高治療的依從性。在治療過程中,治療者不要支持或反對病人的妄想觀念,也不要讓病人馬上改變他自己的
2/3心血管病患者伴發焦慮抑郁,教授:不僅要治身還要治心
梁東輝教授介紹,心身同治的具體做法包括:1、患者就診時,填寫軀體化癥狀自評量表(SSS)、患者健康問卷量表(PHQ-9/GAD-7)等,醫生全面評估病情,對其精神問題進行篩查及診斷,選擇中西醫優勢互補的治療方案。2、醫生指導患者糾正不良的生活方式(包括不良飲食習慣、缺乏運動、吸煙、缺少睡眠和精神壓力大等);積極控制危險因素(包括控制血壓、血脂、血糖、肥胖等)。3、針對有精神問題的患者,醫生對其進行疏導和行為干預,包括放松訓練、日常冥想、正念療法等。4、科室定期在醫院、科室,或者社區開展心腦血管健康教育講座,向患者傳播心腦血管健康知識,普及中醫養生保健常識。5、利用自媒體交流平臺,6、定期隨訪。
“離開我,你真的活不了嗎?”|“邊緣型人格障礙”親友指南
Figueroa等認為反復的性虐待等創傷性經歷可以通過生物學機制(去甲腎上腺素)導致內平衡的改變,在易感體質(五羥色氨功能低下)的基礎上,逐漸引發了BPD臨床上的各種癥狀。還有研究發現,與五羥色胺機制相關的沖動性是BPD主要的素質特點,不論早年是否有創傷性經歷。對于BPD的病因的理解才剛剛開始,正如大多數的精神障礙,沒有單一的因素可以解釋它
孩子精神分裂的病因及癥狀
4、感知覺障礙精神分裂癥可出現多種感知覺障礙,最突出的感知覺障礙是幻覺,包括幻聽、幻視、幻嗅、幻味及幻觸等,而幻聽最為常見。孩子精神分裂如何治療1、藥物治療一般患有精神分裂癥的孩子,都是需要通過藥物進行治療的,具體用藥方式要根據孩子的病情嚴重程度來決定。2、教育治療家長平時多關心孩子,讓孩子的情緒穩定下來,不讓孩子的受到刺激傷害,通過教育引導,使孩子的病情得以穩定。或者還有其他疑問,您可以直接私信在線咨詢,的,詳細的解答,并給您一個滿意的答復!
全面解讀精神分裂癥是什么病?專業分析如何治療?
其實沒有人在說話,但是患者卻能聽到說話聲,而且都是評論自己或是家人的,一般都是不好的信息,比如攻擊、謾罵、恐嚇等聲音。B.思維內容障礙思維內容障礙的主要表現是妄想癥狀的出現,這種妄想是一種病理性的歪曲信念,在正常人看來,患者的某些想法簡直是可笑至極,甚至很荒謬,但是患者確堅信不疑,覺得自己想的都是真的。關系妄想和被害妄想是最常見的妄想。關系妄想主要是患者感覺周圍發生的任何事情,不論好壞都和自己有關,都是針對自己的,感覺周圍的人都在議論他、嘲笑他。被害妄想是指患者感覺自己受到威脅,有人在背后想陷害他、跟蹤他,甚至是監視他。另外還有嫉妒妄想,比如很多老年患者,就感覺自己
長時間渾身疼痛,有考慮過這問題嗎?
一般情況下,訓練的強度以每周訓練3次,每次30分鐘左右較為合適。按醫囑服藥物為了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,纖維肌痛癥患者除了要做好上述兩點外,還要定期復診,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藥物。藥物的劑量,應在醫生同意的情況進行調整。切勿擅自減藥或加藥,以免引起病情復發或其他不適應癥。